发挥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优势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2023-06-12

资料来源:期货日报    发布人:李墨达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月6日,中国银行发布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中国银行指出,2022年,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今年一季度,境内机构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在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方面,《白皮书》整理的SWIFT客户汇款报文数据显示,与中国内地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前三大对手方为欧洲、RCEP自贸区及中国香港,其中香港在中国内地的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出中扮演重要中转角色,发挥着向全球再配置人民币资金的重要作用。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方面,《白皮书》显示,2022年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客户汇款发生额、存贷款规模、外汇交易量、支付清算规模等不同维度取得增长,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市场出现快速增长,非洲地区人民币业务增长潜力可观。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多点开花”,大宗交易场所作为促进商贸流通的“中枢”,在开展跨境交易、离岸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6月2日,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简称北部湾大宗平台)探索试点完成首单进口锰矿跨境摘牌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此次交易标的为澳洲锰矿(块状)36500吨,货值约6000万元,交易模式为北部湾运河(广西)实业有限公司代理南方锰业集团(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依托平台公司香港主体向外商采购澳洲锰矿。据北部湾大宗平台介绍,此次交易依托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境内外主体及北部湾大宗平台,利用平台公司香港主体在自贸试验区开立的FT账户,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资金高效转出转入,提前锁定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规避汇率风险,有效降低实体产业客户跨境交易成本,提高跨境交易效率。

    不仅国内的大宗交易场所在跨境交易和人民币结算领域积极探索,国外的交易场所也以期通过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合作实现商贸的广泛高效流通。5月29日,浙商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商品原料交易所、TRUSTBANK携手合作,于杭州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记者了解到,该备忘录签订后,三方将共同探索中乌大宗交易场景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全面合作,畅通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物资在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有望继续成为跨境贸易和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增长点。尤其是跨境电商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将有利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货币结算中的使用频次,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贸易等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和互促互进。

    期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仅供参考。